11月8日晚🥍,清华大学秦晖教授应本院邀请,在乐育楼102教室做了题为“土地改革与国共斗争”的讲座。讲座由本院院长于风政教授主持🍐👩🎤,近300名同学到场听讲😙。
秦晖教授最早以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中国农村与农民战争而成名👱🏽。在讲座中,他首先依据多年的深入研究🎩🚴🏻♀️,用土地与财富分布的基尼系数证明🚓🐗,中国古代土地集中的程度、贫富不均的程度并没有达到历史教科书描述的那样极高的程度,以致引发不断的农民起义。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🫴🏻🟧,引发周期性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🤲🏼,不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🤲🏻,而是专制国家政权的横征暴敛和官员腐败🏨,使社会不堪重负,使得包括地主在内的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国家政权的压迫🧑🎓,甚至推翻国家政权,实现改朝换代。
秦晖教授用统计资料证明,在民国时期,土地的分布情况并没有恶化;与其他国家相比😷,土地分布的基尼系数偏小;土地与租佃关系稳定,自耕农占主要地位🚴🏿♀️,无地农民比例不大。尽管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平分土地为号召,最后仍归于失败。
秦晖教授接着比较了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。国共两党都有土地纲领与土地政策,就把地主的土地转给农民来说,深受俄国影响的国共两党并无根本不同🧑🏽✈️,只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方法与途径不同而已🧑🏻🔬。国民党内主张激烈土改的CC系,反共最坚决;民主党派中反对土地改革的人🧑🏼🦰,却拥护共产党,这说明土地政策不是决定各党派对待共产党的态度的主要因素。1943年至1947年国共两党关于战后安排的长期谈判,中心问题是先实行“军队国家化”还是先实行“政治民主化”;连对治理黄河是先“堵口”还是先“筑堤”的问题都谈了很久,签订了若干协议,而对土地问题🤾🏽,却始终只字未提。所以,说土地问题是国共两党斗争的实质问题,国共斗争的结局取决于土地政策不同,很难成立。
为什么国共斗争的结局是以共产党胜利👨🦽➡️、国民党失败而告终呢?秦晖教授给出的解释是👁:国民党独裁、腐败👩🍳,共产党清廉,主张战后建立联合政府,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👈,因而获得知识分子和各个社会精英集团的拥护✌🏿;抗战时期的军事开支和因国民党腐败而加诸于人民的经济负担极重🧑🏻🤝🧑🏻,基层官员贪污腐败,失去了农民的支持;抗战胜利后的“劫收”,也让国民党失了人心🛄。共产党干部的廉洁、军队的严明纪律和经济上的公平负担,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🧑🏿🌾。秦晖教授以犯有严重“左”的错误的1947年土改为例🧽,说明贫苦农民没有从土改中获得太多的土地,无论新区还是老区,农民也并不热心或支持土改🫶。不少新区的土改造成大量人民逃亡,最后不得不停止土改🤲🏽。土改对动员农民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🙍♂️,并没有明显的作用。但是,通过广泛发动“斗争土改”“暴力土改”👐🏽,在农村开展反复的、深入的阶级斗争🤾🏼🚨,激发农民对地主阶级♏️、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,彻底摧毁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,建构全新的组织动员机制👥,从而绝对控制和支配农村的政治资源🧛🏻♂️、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,才是共产党夺取国共斗争胜利的法宝👃🏼。
于风政教授在点评时说🍥:秦晖教授的研究,为我们理解国共斗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👳🏿。他的观点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和资料之上的🧑🏻⚕️,有一定的说服力,但仍是一家之言🛌🏼。国共斗争已经成为历史,但是秦晖教授的讲座至少让我们知道,对各种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事件,如同对待其他任何事物一样🥒,可以有多种观点。大学讨论九游会平台问题,应当是自由🪩、多元和开放的,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与真理🧡。
主讲人简介🏉:
秦晖,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J9九游会教授⛽️、博士生导师,被誉为当今中国“百科全书”式的学者、青年思想家。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(研究生),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(1992年起)、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(1994年),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、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⏭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👩🏿⚕️、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、研究委员会委员🤽🏼、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🧑🏻🚀、《方法》、《开放时代》、《中国九游会平台》和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》等九游会平台刊物的编委。
80年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(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)。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(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)👲🏽。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🏂🏻,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🧑💼;包括狭义农民学(对农民🤽🏽。农业与农村社区的研究)与广义农民学(农民国家、农业文明与传统社会及其演进、改革与现代化的研究)👴🏻。他主持了一系列乡村调查,主编了《农民学丛书》首批六本📂。